苏州易鹰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

Easyw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& Consulting (Suzhou)Co.,Ltd

Consultant@easywinhr.com

新闻动态

News information


易鹰 Easywin 

是您值得信任的商业助手

2024年半导体行业2025年度投资策略:如鱼跃渊,升腾化龙
来源:民生证券 | 作者:pmtd1d9ca | 发布时间: 146天前 | 78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行情回顾:A股半导体9月底以来大幅反弹

2023年,A股半导体(CS)涨跌幅为-1.95%,跑赢沪深300指数9.43个百分点,跑输费城半导体指数66.85个百分点。 2024年年初以来,A股半导体(CS)涨幅为25.97%(截至12月12日),跑赢沪深300指数8.56个百分点,跑赢费城半导体指数5.56个百分点; 其中A股半导体(CS)9月涨幅22.99%、10月涨幅18.44%。

销售跟踪: AI驱动增速转正,传统需求仍待复苏

电子板块,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波动,在下游需求创新及供给扩张共振下,呈现明显的周期性。参考半导体月度销售额波动,一个完整需求周期大概3- 4年(上行下行各1.5-2年),而上一轮半导体周期顶部于2021年7月出现,随后同比增速波动下滑,于2023年4月触及谷底,随后同比降幅趋缓, 并于2023年11月转正,截止2024年9月,全球半导体月度销售额同比增长23.2%。

AI驱动增速转正,传统需求仍待复苏。尽管全球半导体月度销售额转正,但驱动因素主要为:1)英伟达拉动AI领域销售额增长;2)HBM等高端存 储在AI拉动下需求增长。我们在剔除英伟达及存储板块后,发现传统半导体从2023Q1开始呈现同比下滑,延续至今,2024Q2继续同比下滑13%, 传统需求仍待复苏。

价格跟踪:存储价格阶段性回落

存储价格自2023年中以来强势反弹,但在2024年中开始阶段性回落。NAND方面,如1Tb的Wafer晶圆合约价自2023年底部(2.78美金) 以来最高上涨至7.20美金,涨幅达159%。但经历短期修复之后,手机等消费电子下游需求阶段性放缓,6月以来略有回落,至11月降幅近 30%;DRAM方面,从DDR3到DDR5的产品均较前高有10%左右的价格降幅。

就后续价格趋势来看,我们预计算力相关产品涨幅好于消费级存储。算力需求持续强劲为DDR5价格带来支撑,而利基型存储市场海外原厂 逐步退出,有望在长期维度上带来行业供需格局改善。

供给跟踪:稼动率触底反弹,先进成熟景气分化

晶圆厂稼动率触底反弹,台积电先进制程维持满载,成熟制程稼动率有所回温。伴随半导体周期触底回升,全球晶圆厂稼动率亦在2023年出现拐点,但 受AI影响,不同制程稼动率走势出现分化。2023年第四季度,全球主要晶圆代工厂的平均产能利用率约为74%,根据群智咨询报告显示,2024年第三季 度,主要晶圆厂平均产能利用率回升至80%左右。由于AI芯片及高性能计算需求稳健,目前先进制程产能利用率较为饱满,24Q3台积电先进制程满载, 成熟制程晶圆代工利用率亦回温,产能利用率陆续提高。国内稼动率回暖趋势与此类似,中芯与华虹稼动率均自23Q4以来环比持续提升,中芯从23Q4 的76.8%提升至24Q3的90.4%,华虹提升更为显著,从23Q4的84.1%提升至24Q3的105.3%。 展望未来,先进制程看AI,预计会持续供不应求,而成熟制程主要依赖宏观经济,复苏依旧是大趋势。

AI:新一轮生产力革命崛起

近年来生成式AI步入快速发展期。1950年开始生成式AI出现早期萌芽,此后AIGC处于漫长的沉淀积累期,决策式AI占据主流。随着2014年生成式对 抗网络等深度学习算法的提出,AIGC步入快速发展期,生成内容的丰富度和精度都有了较大的提升。 从GPT-1到GPT-5,GPT模型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。ChatGPT在拥有3000亿单词的语料基础上预训练出拥有1750亿个参数的模型(GPT-2仅有15 亿参数),预训练数据量从5GB增加到45TB,GPT-4参数规格进一步提升至1.8万亿,数据集包括13万亿tokens。而当下最新推出的OpenAI-o1模 型,则采用“思维链”方式处理问题,推升了推理侧算力需求。

AI云端:算力需求激增,云商资本开支持续增长

CY3Q24北美四大云商CY3Q24合计资本开支为598.14亿美元,同比增长61.7%,环比增长13.2%;Bloomberg一致预期CY2024北美四大 云商资本开支合计为2140亿美元,同比增长45.1%。我们认为,当下海外算力产业链的核心矛盾仍然为2026年的需求增长,云商资本开支 超预期为英伟达市值成长的一大主要原因,后续需持续关注云商开支计划。 算力需求依旧旺盛,云商或通过降低Opex以及拉长折旧年限等方式提升Capex潜在空间:1)AI已经带来了Opex方面的降本增效,谷歌在 业绩会上表示将通过AI提升员工工作效率,来对冲Capex的大幅增长;2)云商纷纷延长云基础设施的折旧年限,微软在业绩会中提及AI固 定资产折旧时间将达到15年,远高于此前折旧时间。

半导体产业链篇

存储:广阔市场空间,较强周期属性

市场规模方面,存储芯片有可观的市场容量,但也具有周期性波动特征。据Gartner预测,2024年全球DRAM市场规模将达835亿美元,NAND市场 规模将达678亿美元,存储市场总规模同比增长70.5%,实现周期反转,市场规模底部回升。此前一轮的上行周期为2019-2021年,下行周期为 2021-2023年。 2024年以来AI算力为主的需求驱动行业强劲复苏。HBM亦带动行业增量,据TrendForce预测2024年HBM产值占DRAM市场达20%。

HBM:渗透率快速提升,三大原厂争抢技术高地

AI计算需求的推动下,HBM快速抢占DRAM市场份额。据Yole数据,2023 年HBM按容量出货量增长了 93%,预计 2024 年将增长 147%。HBM 市 场收入预计从 2022 年的 27 亿美元增长到 2024 年的 141 亿美元,占DRAM市场份额从 3%提升至19%。 SK海力士与三星起步较早,美光产品方面已完成赶超。SK海力士于2014年最开始与AMD合作开发HBM,并于次年首次量产;三星电子于2016年首次 量产4GB HBM。但从最新进展来看,美光在产品进度方面已完成赶超。美光HBM3E于2024年2月率先实现量产。 制程上看,当前主流的HBM3E采用1α/1β制程。值得注意的是1α/1β制程下单层容量从2Gb提升至3Gb,8Hi产品具有24Gb容量,12Hi产品将具备 36Gb容量。

服务器存储:AI服务器带来新技术

AI服务器需求核心在于更大带宽的存储,带来了存储技术路线变革: 1)CXL(compute express link):全新的互联技术标准,MXC 芯片主要应用于内存扩展及内存池化领域,为内存 AIC 扩展卡、背板及 EDSFF 内存模 组而设计,可大幅扩展内存容量和带宽,满足高性能计算需求。 2)MCR/MDIMM(Multiplexer Combined Ranks):大大提高内存带宽,利用标准DDR5 DIMM组件,第一代MRDIMM支持8800MT/S速率,目前正在定义 的第二子代 MRDIMM的数据传输速率将为12800MT/s。 3)PCIe 5.0(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 5.0):新一代总线技术,速率较PCIe 4.0翻倍。 澜起科技布局了MRDIMM控制芯片、PCIe Retimer芯片、CXL MCX芯片,受益AI算力带来的新技术增量。

算力芯片:英伟达和挑战者们

英伟达具有完善的加速卡产品矩阵。前市场主流的推理卡产品主要包括L40、L40S、L4、L20、H20和L2,训练卡产品主要包括H100、H200、 GH200、B200、GB200等;从GB200开始,英伟达的产品开始采用多die合封的方案,算力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,并且采用铜互连进行GPU之间的通 信,解决了互连瓶颈,产品性能与竞争对手进一步拉开差距。

当前全球AI芯片仍主要被英伟达垄断,但竞争逐步白热化。目前英伟达仍处于垄断地位,但AMD、谷歌、特斯拉等厂商相继推出MI300系列、TPU V5以及Dojo D1等产品,挑战英伟达的垄断地位,尽管2024年4月英伟达推出的B系列加速卡再一次在算力方面与竞争对手甩开差距,但当前全球加 速卡市场从一家独大转为多强混战的局面已成定局。 国内市场方面,伴随美国禁令趋严,2023年10月17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算力芯片出口管制新规,A100、H100、A800、H800、L40、L40S等芯片进入 管制名单,同时国内昇腾、寒武纪等龙头厂商产品能力不断追赶海外龙头,AI芯片国产化成为大趋势。

模拟IC:国内市场规模大,进口替代空间依旧广阔

根据WSTS数据,2023年全球模拟IC市场规模约810.5亿美元,以中国占30%计算,中国模拟IC市场规模约1724亿元,但国内自给率依旧极 低。我们统计国内圣邦股份、思瑞浦等24家模拟上市公司,2023合计营收为232.2亿元,占中国模拟芯片市场仅13.5%,占全球模拟IC市场 的仅4%左右。 而德州仪器、ADI(包含美信)、安森美、恩智浦等四大模拟IC大厂23年来自中国市场营收总计为120.58亿美金,占中国模拟 芯片市场比例约50% 。

由此可见,国内模拟芯片厂商依旧拥有广阔的进口替代空间,且我们相信,背靠全球最大终端市场,享受中国优质工程师红利,国内模拟IC 产业必然崛起,重点关注国内公司后续在中高端模拟芯片领域、及工业汽车市场进展。

功率半导体:下游应用广泛,能源变革驱动需求快速增长

功率半导体可以分为功率IC和功率器件两大类别。二极管和晶闸管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早,总体结构和生产工艺较为简单,目前需求增长较快的IGBT、MOSFET等属于晶 体管系列。作为电能转换、电路控制的核心部件,功率半导体广泛应用于汽车、消费电子、计算机、网络通信、工控等场景,其中工业、汽车在下游占比中最高,2021 年占比分别为35%、29%。 据Omida,2021年全球和中国功率半导体市场空间分别为462亿美元和182亿美元,至2025年,全球和中国市场空间有望分别达到548亿美元和195亿美元,相比2021 年复合增速分别有望达到5.92%和4.55%。 受益于新能源行业高景气度,据我们测算国内功率器件主要上市公司营收占中国市场比例,自2019年起由25.5%提升至2023年的40.1%,国内厂商从二极管、晶闸管等 技术壁垒相对较低的品类,向大功率MOSFET、IGBT等领域升级,国产化率及国内厂商综合竞争能力显著提升。

晶圆代工全球市场稳步增长,国产厂商快速扩张

全球晶圆代工市场规模高速增长,中国大陆份额持续快速扩张。2018-2022 年全球晶圆代工市场规模从 736.05 亿美元增长至1,421.35 亿美元, CAGR为17.88%。2022 年底全球集成电路行业进入周期性低谷,2023 年晶圆代工市场规模下降至 1,234.15 亿美元,同比下滑 13.17%。但行业随 后将迎来上行周期,全球晶圆代工市场规模预计将恢复高增长的势态,TechInsights 预测,2023-2028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12.24%;中国大 陆晶圆代工市场销售额从2018年的319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771亿元,CAGR为18.5%。近几年来中国大陆年复合增长率超过全球年复合增长率,拥 有较大发展潜力。

全球晶圆代工行业头部集中特点明显,中芯国际位居大陆第一。在资金投入大、研发难度大、技术迭代快等特点的影响下,代工头部企业的竞争优势 更加明显,截至2024Q2,全球前五大晶圆代工厂总市占率超过90%。其中台积电稳居行业第一,市占率达到62%,远超三星、格芯、联电、中芯国 际等其他前五厂商的市占率。

晶圆代工制程演进:从130nm到3nm,从平面到GAA

先进晶圆制造工艺的发展:从130nm到3nm节点的演进。逻辑工艺演进为代表的先进工艺方向,目前已经演进到了3nm节点,台积电于2022推出了 N3工艺,N3工艺分为N3、N3E、N3P和N3X版本,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。到2025年,台积电计划推出N2工艺节点。二是以功率、模 拟、射频、嵌入式存储等为代表的特色工艺方向。在特色工艺领域,目前大量的功率IC都在90nm工艺以上节点生产,即在8英寸或更小尺寸晶圆产 线量产,但最先进的BCD工艺已经演进到40nm节点,即在12英寸晶圆产线量产。

在制程工艺进步的同时,结构已从平面变为3D。 FinFET:鳍场效应晶体管,通道的垂直鳍状结构使该设计得名FinFET,栅极电极三面环绕沟 道,与平面设计相比,可以更好地控制流经沟道的电流,从而提高性能和电源效率。GAA:随着 FInFET 的尺寸越来越小,鳍片变得越来越窄、 越来越高,FinFET 架构正在被推向极限。Nanosheet可以被视为FinFET器件的自然演变版本,其GAA特性提供了出色的沟道控制能力。GAA相 当于FinFET 的3D版,漏极变成鳍片,垂直穿过栅极进行堆叠,栅极就能实现对源极、漏极的四面包裹。从平面型到FinFET,再到Nanosheet, 最主要变化是栅极和源极、漏极的接触面积不断翻倍,沟道在三维中的极佳分布使得单位面积的有效驱动电流得以优化。

半导体设备:进口设备囤货降温,国产后继可期

2023年全球半导体设备步入下行周期,但中国大陆市场逆势增长。据日本半导体制造装置协会数据,2023年全球市场空间1063亿美元,同比下滑 1.3%,但中国大陆市场空间达366亿美元,同比增长29.5%,占全球市场34.4%。 23H2-24H1中国大陆厂商大力囤货进口设备,在几大龙头设备厂商收入占比均超过40%,24H2开始大陆市场占比环降,我们认为这反映的是进口设 备囤货充分,后续产能落地有望拉动国产设备需求增量。

报告节选:


(本文仅供参考,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。如需使用相关信息,请参阅报告原文。)

相关报告